Music will keep us alive

CD古典专辑册子中文版

Isabelle Faust|探索少为人知的小提琴独奏曲目

17世纪是音乐发展的一个充满革新的时代。在这个时期,和声调性得到了发展,同时几乎所有现今常见的音乐类型都首次被尝试。独唱伴奏的发明以及歌剧、赞美诗和清唱剧的确立使我们很容易忘记,17世纪还是独立器乐的开始。随着通用低音实践的出现,乐器从多声部音乐中的辅助或增强歌唱声部的角色中惊人地快速解放出来,激发了演奏家和作曲家探索其个人可能性。特别是在小提琴的情况下,这产生了惊人的成果。意大利小提琴手在20世纪20年代就开始探索两个(或更多)同时演奏的弦的声音,他们发展出精致的弓法技巧,并最终探索了指板的更高区域。从世纪中叶开始,也就是在三十年战争结束之后,德国音乐家们开始采纳这些创新,并将其发展成令人惊叹的技艺。从1664年在纽伦堡出版的维也纳宫廷音乐家约翰·海因里希·施梅尔策的《Sonatae unarum fidium》开始,可以追溯到一条线,它在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于1720年创作的六首独奏小提琴奏鸣曲和组曲中达到了顶峰。在18世纪上半叶,基于意大利和德国传统,法国也发展出了一种极具技巧的独奏小提琴演奏学派,它通过将技巧与机智和优雅相结合来迎合法国观众的品味。

在所有小提琴音乐中,最具挑战性的部分无疑是那些只有顶级大师才能驾驭的,完全不需要任何伴奏的独奏曲目。当我们谈到这个话题时,首先想到的就是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在1720年创作的杰作,即”巴赫六首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 BWV 1001-1006。著名的音乐学者菲利普·斯皮塔将巴赫的第二部独奏小提琴帕蒂塔中的恰科纳形容为”精神战胜物质”;这个描述不仅精准地描绘了这一乐章,也恰如其分地揭示了作曲家面临的挑战:即在一个旋律乐器上,尽管其对和弦和多声部演奏的能力有限,但在尽可能减少音色手段的前提下,仍要尽可能地展现音乐语言的全部和声和复调丰富性,而不会有明显的牺牲。

巴赫的小提琴独奏曲因其广为人知的名气,使得人们往往忽视了这些作品其实是融入了一种虽不丰富,但却色彩斑斓的传统。这些作品不仅吸收了前人的智慧,也为后世提供了无尽的灵感。在即将推出的这张 CD 中,伊莎贝尔·福斯特将带领我们深入探索这个尚未被充分挖掘的音乐宝库。

这个项目以一首 A 小调的幻想曲开场,这首曲子与另一首 C 小调的曲子一起,被独特地保存在德累斯顿的萨克森州立和大学图书馆中,被归为 “Del Sigre Matteis”。从作品的风格特征来看,这个名字只能是指 Nicola Matteis 的儿子 Nicola Matteis Jr.(† 1737),他是一位在 17 世纪后期经过广泛旅行后定居在英格兰的意大利小提琴手。这位在 1670 年代末在英格兰出生的年轻 Matteis 在 1700 年前往维也纳,并加入了皇家宫廷乐团。他的一些作品在德累斯顿的保存可能与 1719 年萨克森王储 Friedrich August 与皇家公主 Maria Josepha 的盛大婚礼有关。这首幻想曲是一首令人印象深刻的琶音研究,其大胆的和声进程对演奏者的左手技巧提出了高要求。

老年的 Matteis(约1650年在那不勒斯诞生,逝世于1703年之前或1713年之后)在1676年的两部作品中,发布了他的 Arie diverse per il violino 集,借此向英国的听众展示了意大利小提琴的精湛技艺。尽管这些作品对技术的要求极高,但它们的成功却超乎想象,以至于在1679年和1703年,都需要再版。第二部作品中包含了这里录制的“senza Basso”小提琴曲,这些曲目展示了作曲家高超的弓法和指法技巧。

德累斯顿音乐会首席乔翰·乔治·皮森德尔(1687-1755)的《无低音独奏奏鸣曲》可能是他与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的《Sei Solo》之间的艺术对话。根据德累斯顿萨克森州立和大学图书馆保存的原稿水印,这部作品是在1720年代初或中期创作的。1728年,乔治·菲利普·泰勒曼将这部奏鸣曲的最后一乐章收入他的《忠实的音乐大师》集。这部深具影响力的作品由三个风格迥异的乐章组成:首先是一个充满旋律感的前奏曲,中间夹杂着和弦,接着是一个节奏和弓法都极其复杂的快板。最后是一首始终保持两部对位的吉格舞曲,并附有变奏。

Louis-Gabriel Guillemain(1705-1770),这位曾是小提琴大师 Jean-Marie Leclair 的得意门生,于1762年发表了他的封笔之作——《单独的小提琴娱乐》(op. 18)。有位同时代的人士曾形容他是一个“才华横溢、充满活力和激情”的音乐家,他的演奏无论遇到何种困难都不会停滞不前。他的技艺可见于他在这部作品中的独奏曲目,其中的一部分在此被演绎出来。在他的创作中,他有时会巧妙地引用流行的旋律,并进行改编和变奏。比如,“Aria”和变奏曲就是以当时一首知名的歌曲“Oui vous en feriez la folie”为基础。从这里展示的作品中可以看出,Guillemain 作为小提琴手,特别喜欢在三度音间隔中演奏。

约翰·约瑟夫·维尔斯迈尔于1663年在萨尔茨堡诞生,他在1689年至1722年期间在由小提琴大师海因里希·伊格纳兹·弗朗茨·比伯领导的宫廷乐团中担任小提琴手。这里录制的作品,g小调第五组曲,源自维尔斯迈尔唯一流传下来的印刷品收藏,该收藏于1715年以《Artificiosus Concentus pro Camera》的名字出版。在封面上,配乐被标为“a violino solo con basso belle imitante”,这似乎暗示了低音持续的参与。然而,英国图书馆保存的唯一印刷品只包含小提琴部分,因此这部作品被视为片段式的传世,几乎未受到关注。直到近年来,英国小提琴家和音乐学者保琳·诺贝斯才揭示,“basso belle imitante”的表述实际上是指作品的多声部结构。因此,小提琴在某种程度上是在自我伴奏。g小调第五组曲是一首引人入胜的作品,其自由的前奏后是一系列法国舞曲。比伯的影响尤其体现在使用斯科达图拉(Skordatur,即改变弦的调音以产生不寻常的音效)的方式上。在第五组曲中,E弦必须降低一个音调至d’’。维尔斯迈尔选择的调性和斯科达图拉显然是在暗指他的导师的著名十字架奏鸣曲,这首奏鸣曲来自他的念珠系列,其独特的特征在前几个乐章中隐约可见。

在演出的尾声,我们将欣赏到独奏曲目中最脍炙人口的作品之一。萨尔茨堡的音乐大师海因里希·伊格纳兹·弗朗茨·比贝尔(1644-1704)在1684/85年创作的玫瑰圣母神秘经十四课曲,堪称小提琴曲目的瑰宝。在这个系列的最后,有一首宏大的单独小提琴帕萨卡利亚舞曲。比贝尔仅用四个音的旋律,就在他的无伴奏乐器上创造出了一个充满各种音色和表达细微差别的音乐世界。为了恰如其分地描述这个壮丽而又细腻的作品,我们不妨借用一句最初用于形容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的小提琴独奏曲的话://普鲁士宫廷乐团指挥约翰·弗里德里希·赖哈特曾经说过,这部作品的精妙之处在于,作曲家能够在自我设定的限制中,以最大可能的自由和安全感游走。